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艺术焦点 » 正文

范宽、苏轼、张择端…我们到底在“看”什么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9-02  来源:雅昌艺术网  作者:王林娇  浏览次数:26796

核心提示:摘要:范宽很“皮”,在他逝世之后的千年时间内,他给爱好围观的吃瓜群众留下了一道谜题:我在哪儿? 范宽《雪景寒林图》193.5x160.3cm绢本水墨天津博物馆藏 所以,当天津博物馆展出范宽旷世巨作《雪景寒林图》的时候,展厅远在十米开外的地方,就看到很多拿着放大镜的观者,在画面中寻…

   范宽很“皮”,在他逝世之后的千年时间内,他给爱好围观的吃瓜群众留下了一道谜题:我在哪儿?

  

范宽 《雪景寒林图》193.5x160.3cm  绢本水墨  天津博物馆藏

  所以,当天津博物馆展出范宽旷世巨作《雪景寒林图》的时候,展厅远在十米开外的地方,就看到很多拿着放大镜的观者,在画面中寻找着什么,随之人群中小小惊呼:找到了!这里!在这里!而后,透过放大镜满意的拍上一张照片就离开了。

  

“范宽”在这里

  队伍中不是那么知道范宽谜面的人开始窃窃私语,但又不好意思公开交谈,毕竟自认来博物馆排队看画的人,都是专业级别的选手,但他们又急切的想知道,到底找到了什么?

  漫长等待的极度不耐烦后,我们走到了队伍之外,隔着三层拿着放大镜的人群,远远的看上一眼《雪景寒林图》,感受了一下所谓的“气韵”,至于“章法”也是远远一观,更别提“笔墨”了。

  谁让美术史专业的我们早就知道“范宽”藏在了树中呢,不然怕是也要一番寻找了。

  但后来越来越发现,当一幅幅流传于世的佳作出现在展厅的时候,带有朝拜的初心而至,但进入展厅的瞬间,竟然会莫名的惊慌失措,我们到底在“看”什么?

  

  苏轼 《木石图》27.2x543cm  水墨纸本

  所以当苏轼《木石图》重现于世的时候,即便有着比范宽《雪景寒林图》数倍的展览效果,你甚至可以直面感受到笔触,大量的网络信息扑面而来,从题材到笔墨再到苏东坡的画画心境,看起来已然知道了苏东坡关于这幅画的所有秘密,脑海中甚至可以重现苏东坡在画《木石图》时的画面。但对着寥寥数笔的一块石头、一颗枯木、几株柱子与小草,内心还是在翻腾。

  

张择端 《清明上河图》 24.2x528.7cm 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

  另外一个堪称是全民公众事件的当属是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展览,引发了“故宫跑”这一热词,作为公众无可厚非,排队数小时进入到武英殿后,直奔到《清明上河图》处,细数张择端究竟画了多少个人,多少只动物等等,5-10分钟的看画过程,对这幅5米多的长卷而言,似乎亲眼验证准确度成为观展的一大乐趣之一。

  图像虽然远比言说更有力量,尤其是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,一幅传世的古画会成为一个引子,可以激活你所知道的很多历史信息,同时让这些信息以一种新的视角联系起来,从而形成了个人的观看和感知经验。

 
本文导航:
  • (1) 范宽、苏轼、张择端…我们到底在“看”什么?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
荣誉认证